扬帆领航教育·生态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园所动态>如何理解幼儿教育开设游戏化课程的意义

如何理解幼儿教育开设游戏化课程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来说,营造一种生机盎然的,富有乐趣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一、在幼儿教育开设游戏化课程的意义

幼儿教育就是重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世界的能力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幼儿乐于从事生活化的游戏,并易于在游戏的形式中接受教育。因此,游戏化课程是最适合幼儿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游戏化课程的内涵

游戏化课程是指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它具有游戏性、主体性、开放性及综合性。游戏性是指非游戏活动而是游戏化,主体性是指幼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开放性是指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幼儿去操作、去体验的过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一种融合,无论是从游戏中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化课程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游戏化课程的具体开设的策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活动素材。触手可及的自然资源、区域活动的开设等都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利用本土资源

大自然的资源是非常广阔、非常丰富的;是一片丰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其教育价值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大胆去尝试、探索,就能寻找出一条合适的教育模式,就能让孩子们扎进家乡教育资源的“沃土”之中,从小领略、认识本土资源,并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绽放朵朵鲜花。

(二)创设生命区

要让幼儿珍爱生命,就应该让幼儿去感受和了解生命。对幼儿来说,感受和了解生命又是从具体直观的种植和饲养开始的。在校园的空地上可以设置专门的种植区域,根据季节的变化种各种植物。春天我们组织孩子们动手挖土坑,种上花生、豆子等,让孩子们数数种子的个数,亲手种下种子,待植物发芽,组织他们观察幼苗、拔草等等。饲养小动物,春天时饲养蚕宝宝,让孩子观察蚕宝宝如何吃东西、结茧;夏天,可以养蜗牛,看它的爬行、小小的壳,给它们制作小窝。种植和饲养活动是一个综合的活动,在参与和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生命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仅是植物和动物个体的特征、生活的不同,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去体悟一种生命,也能丰富幼儿关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天气等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

(三)创设智慧区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帮助幼儿发现、了解,并展开探讨的区域,每种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有挖掘活动材料多用性的意识。例如:投放各类积木,让幼儿进行数数、分类、排序等,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在活动区中,投放的数字卡片,有数字的呈现,后面还有点数的图案,这样就发挥了它的多用性。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材料。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四)学会废物利用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幼儿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也成了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废旧纸盒等,制成了“汽车、高楼、坦克”等,用废纸盒和幼儿的绘画作品做成一个彩色电视机,陈列在教室的一角。我们巧妙将废旧素材变成幼儿教育的活教材,激活幼儿的创造灵感。还利用废旧的饮料瓶等做成花盆,栽种上小植物,装扮教室。让孩子们知道变废为宝的存在,培养环保意识。

结语

我们的幼儿教育理念应该是注重幼儿主动通过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增长知识,引导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发现、感受、体会、合作、探索,真正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加入爱的事业

Join The Cause Of Love

自然心·教育爱,遵循幼儿自然成长的生态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园理念和“崇尚童真、回归自然”的幼儿教育理念。

400-830-9993

您的姓名*:
您的QQ*:
您的邮箱:
联系电话:
描述内容*:

Copyright © 2016  扬帆领航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 粤ICP备16040453号-1 )    技术支持: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